首页 运营 正文
张中载,张中能简介

来源:网友投稿 浏览数:5015 关注:127人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张中载的问题,以及和张中能简介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驻外大使400余名,参赞1000余名,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 **家

吴红波,联合国副秘书长

陈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金永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

*** ,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贵鲜,原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宋健,原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恩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叙,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查培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原中国 *** **书记处书记

杜起文, *** **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 *** **外事**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叶小文,**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之一副院长

*** ,浙江省委书记

郭业洲, ***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陶驷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现中国禁*基金会理事长

刘结一,原 ***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宦国英,原 ***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艾平,原 ***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李成仁,原 ***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蔡方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赵少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李干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保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孙振宇,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

金立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银行副行长,现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

马毓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马振岗,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夏道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张昌平,福建省常务副省长

程幼东,黑龙江省副省长

孙永波,黑龙江省副省长

李金柱,陕西省副省长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长

阮孟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副总理

刘仲容,中国 *** 革命委员会**委员会副主席

薛捍勤,国际**法官

吴建民,国际展览局主席、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德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

夏堃堡,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现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凌青,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梅兆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冯佐库,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章含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乔冠华之妻

鄂洁,国际击剑联合会竞赛总监, 前中国女子花剑队长

军事家

刘玉堤,中将,原 *** 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伯荣,少将, *** 海军原副参谋长

尹卓,少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原综合所所长

外交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外交部部长、副部长及部长助理名录职务姓名任期部长李肇星 2003年—2007年 副部长 崔天凯 2009年— 李保东2013年—傅莹 2009年— 翟隽 2009年— 吕国增 2006年—2012年 何亚非 2008年—2010年 武大伟 2004年—2010年 李辉 2008年—2009年 张业遂 2003年—2008年 刘古昌 2002年—2003年 杨文昌 1998年—2003年 张德广 1995年—2001年 王英凡 1995年—1998年 姜恩柱 1991年—1995年 周南 1984年—1990年 王海容 1974年—1979年 部长助理 吴海龙 2009年— 胡正跃 2008年—2011年 刘结一 2007年—2009年 吴红波 2007年—2009年 孔泉 2006年—2007年 沈国放 2003年—2005年 赵进军 2002年—2003年 马灿荣 1999年—2001年 武东和 1998年—1999年 陈健 1996年—1998年 唐龙彬 1986年—1988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大使不完全名录国家 任期 姓名 国家 任期 姓名 联合国 1985年—1990年 李鹿野 英国 1991年—1995年 马毓真 1993年—1995年 李肇星 1995年—1997年 姜恩柱 2000年—2003年 王英凡 1997年—2002年 马振岗 2010年—2013年 李保东 2002年—2007年 查培新 2013年—今刘结一2007年—2010年 傅莹 美国 1985年—1989年 韩叙 1998年—2001年 李肇星 加拿大 1992年—1997年 张毅君 2010年—今 张业遂 1996年—1998年 查培新 德国 1988年—1997年 梅兆荣 1998年—2005年 梅平 2002年—2009年 马灿荣 2008年—2010年 兰立俊 2009年—2012年 吴红波 2010年—今 章均赛 法国 1990年—1998年 蔡方柏 日本 1998年—2001年 陈健 1998年—2003年 吴建民 2001年—2004年 武大伟 2003年—2008年 赵进军 2007年—2010年 崔天凯 俄罗斯 2001年—2003年 张德广 欧盟 2001年—2008年 关呈远 2014年—今杨燕怡2003年—2009年 刘古昌 联合国(副) 1990年—1992年 金永健 2009年—今 李辉 1992年—1994年 陈健 芬兰 2002年—2006年 张直鉴 1981年—1981年 周南 西班牙 1998年—2002年 汤永贵 1994年—1997年 王学贤 2003年—2009年 邱小琪 1997年—2001年 沈国放 2009年—今 朱邦造 世贸组织 2002年—2010年 孙振宇 葡萄牙 2006年—2010年 高克祥 印度 1991年—1994年 程瑞声 2010年—今 张备三 2004年—2007年 孙玉玺 瑞士 1987年—1990年 蔡方柏 菲律宾 1988年—2000年 王英凡 1992年—1996年 辛福坦 2004年—2005年 吴红波 2004年—2008年 朱邦造 2009年—2012年 刘建超 意大利 1999年—2005年 程文栋 韩国 1998年—2001年 武大伟 2008年—2010年 孙玉玺 2010年—今 张鑫森 2010年—今 丁伟 印度尼西亚 2005年—2008年 兰立俊 希腊 1992年—1996年 吴家淦 2008年—2011你 章启月 1996年—2000年 杨广胜 新加坡 2007年—2010年 张小康 2007年—2011年 罗林泉 泰国 1994年—1997年 金桂华 荷兰 1986年—1990年 王桂新 1997年—2001年 傅学章 1994年—1995年 吴建民 2004年—2008年 张九桓 1996年—1998年 朱曼黎 缅甸 1987年—1990年 程瑞声 1998年—2001年 华黎明 赤道几内亚 2010年—今 王士雄 2001年—2003年 朱祖寿 马来西亚 2010年—今 柴玺 2003年—2008年 薛捍勤 柬埔寨 2006年—2010年 张金凤 奥地利 1989年—1994年 胡本耀 伊朗 1999年—2002年 孙必干 1994年—1997年 王延义 以色列 2000年—2003年 潘占林 2000年—2007年 卢永华 沙特 *** 2007年—2011年 杨洪林 澳大利亚 1976年—1978年 周秋野 文莱 2010年—今 闵永年 1990年—1993年 石春来 斯洛伐克 1993年—1996年 唐湛清 2004年—2007年 傅莹 纳米比亚 2007年—2010年 任小萍 2007年—2010年 章均赛 土耳其 2008年—今 宫小生 新西兰 1998年—2001年 陈文照 中非 1986年—1990年 周贤觉 2001年—2005年 陈明明 1990年—1991年 赵惠民 巴西 2009年—2012年 邱小琪 1998年—2001年 崔永乾 阿根廷 1992年—1997年 汤永贵 南非 1995年—1997年 顾欣尔 1997年—2000年 徐贻聪 1997年—2001年 王学贤 2000年—2003年 张沙鹰 2007年—今 钟建华 墨西哥 1987年—1990年 石春来 埃及 1991年—1993年 朱应鹿 1990年—1994年 黄士康 1998年—2001年 安惠侯 1994年—1996年 张沙鹰 叙利亚 1999年—2002年 时延春 古巴 2010年—2011年 刘玉琴 肯尼亚 1996年—2000年 安永玉 文学家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谌容,《人到中年》作者

顾子欣,作家、翻译家

翻译家

黄志良,翻译家,原中国驻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大使

丁祖馨,中国英语翻译界泰斗级人物之一

刘习良,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何其莘,《新概念英语》作者

孙家孟,西班牙语翻译家,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堂吉诃德》译者

李笠,瑞典语翻译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译者

施燕华,外交部英文专家,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马爱农,《哈利·波特》译者

马爱新,《哈利·波特》译者

王建斌,德语口译专家

董纯,法语翻译家

邓蜀平,俄语翻译家

教育家

许国璋,《许国璋英语》作者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陈乃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周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安永玉,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赵进军,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吴建民,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沈石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傅军,北京大学 *** 管理学院副院长

伊莎白·柯鲁克,加拿大人,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

丁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马细谱,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

陈慧瑛,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德语教育家

张建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纳忠, *** 历史学家、 *** 语教育家

董燕生,西班牙语教育家、《现代西班牙语》主编、《堂吉诃德》译者

杨立民,英语教育家、《现代大学英语》总主编

吴冰,英语教育家、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陈琳,翻译家、大学英语教材编者

卢永建,英语教育家、英汉词典编撰者

张中载,英语教育家

梅仁毅,英语教育家

穆大英,法语教育家

王福祥,俄语教育家

郭聿楷,俄语教育家

蔡毅,俄语教育家

赵士钰,西班牙语教育家

余章荣, *** 语教育家

郅溥浩, *** 文学研究专家

岑容林,泰语教育家

张铁英,缅甸语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刘飞,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易丽君,波兰语教育家

王军,意大利语教育家

吴守贤,天文学家

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吴青,吴文藻、冰心之女,英语教育家

傅敏,傅雷之子,特级英语教师 徐烈均,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

姚越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渝,当当网总裁

李青原,中国证券市场创始元老

董忠心,中粮集团副总裁

刘二飞,美林中国区主席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席

高志凯,香港电讯盈科中国地区执行董事 媒体人

周南,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朱灵,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齐平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国图公司总经理

杨澜,阳光卫视主持人

许戈辉,凤凰卫视主持人

何炅,湖南卫视主持人

邵文光,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

梁洪,**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持人

韩乔生,**电视台体育播音员

石凉,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演员

刘洪悦,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马晓霖,博联社创办者,原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观察编辑室主任

邵云环,新华社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许杏虎,《光明日报》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演员

吴宏厚,演员

刘婧荦,配音演员

歌手

谭晶,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刘美含,**演员、歌手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1

试析英美文学中的 文化 问题

摘要:语言与文学作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问题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文化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英美文学缺乏深层含义的了解而逐渐丧失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学知识掌握扎实,广泛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增强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语言与文学作品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文学教师都过分注重对文本阅读的重视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所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缺乏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准确揭示文学作品当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任何一门文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习着具备较强的文化思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在学习文学作品当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对这门文学所产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文学学习者在文化 经验 、认知能力、语言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有较强的造诣,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也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英美文学的内容了解透彻。

我们还应当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帮助,学习者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文学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 学习 *** ,养成科学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英美文学学习中所出现的文化问题

1、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社会文化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是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艳照门”、“捐款门”中的这个“门”字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丑闻”的意思,那么“门”字的这层意思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要联系到一定的社会背景,自此以后,人们在遇到一些社会丑闻问题时便常常联想起这一**,“门”字也就逐渐由了另一层的文化意义,由此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地区文化问题。

我们所说的地区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地区环境中所逐渐产生的带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文化,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些地区文化不了解,就有可能造成文学时的障碍,例如,在学习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英国的气候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可能理解不了作者为什么会把“西风”写成一种像打着春天脚步的风的形象,因为在我国,一提到西风,大家一般会联想到“西风凛冽”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西风不仅代表气候的不适宜,也常常在作品中衬托一种压抑、苦闷的心情,而在地处高纬度的英国,西风具有非常温暖舒适的特点,这种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的困惑。

3、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历史文化问题。

历史文化因素在任何一种文学作品中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映,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在理解作品含义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文化障碍问题,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西方历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对这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准确的把握,就极容易产生一些阅读障碍。

4、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宗教文化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到 *** 教、__、佛教等宗教文化因素,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分布不同,使得各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并且不同国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对这种文化禁忌不够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文学作品理解中出现障碍,像我们国家,信仰较多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对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在涵义自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欧洲大多数人都信仰**__我国的宗教文化信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常常会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存在很大的理解困难。

例如,“an after life”根据__的宗教文化就是指人死之后的时光,而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学生是不可能将这个词语联系到“死后”的,再如,一个犹太人穿着黑袍在路上走,如果有其他的犹太人让他脱下黑袍,就说明这个人是背弃了自己的犹太信仰而被大家多唾弃的,因为黑袍在犹太心目中就是犹太教的象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宗教信仰差异性的认识对于理解英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针对我国英美文学 教育 中的文化问题,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掌握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背景材料进行准确的阐释,引导学生加强对英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吸收英美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使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 *** ,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付美艳.英美文学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

[2] 罗绮伦.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J]

[3] 张辉.建构主义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J]

[4] 范晓红.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J]

[5] 刘可,王永蘅.新时期 *** 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思考[J]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篇2

论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

摘 要:英美文学深受《圣经》影响,没有一部《圣经》,英美文学史就要改写。英美文学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二是《圣经》乃英美文学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英美文学 《圣经》 观念和精神 素材

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有两大传统根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与《圣经》。如果离开了这两大根基,英美文学就无从谈起。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作为英美社会流传广,影响深,发行量更大,读者多的一本书,《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英美人的意识之中。英美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思想和意象紧密相关。这使得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英美文学中体现《圣经》观念和精神

《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精神,《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Galatians,New Testament)许多英美作家深受这一精神的影响,其作品中更是无时不刻不透露和表达着这一中心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博爱是其主题思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被世人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通过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出原本美好的爱被邪恶的**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该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向前看的积极乐观朝气昂扬的精神。

这里体现出了强烈的**精神,即用“爱”去化解一切罪恶。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

再如: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__徒。他一生的追求和所有著作,都与**__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代表作《复活》这部小说中宣扬宽恕和博爱,勿以暴力抗恶,提倡人性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认为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 *** 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正是__精神的“复活”和人性的复归。聂赫留朵夫公公爵作为一个陪审官,当他在法庭上发现被告 *** 玛丝洛娃正是年轻时代被他 *** 过的少女卡秋莎时,他良心发现了,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忏悔赎罪活动,后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感受到爱与善的力量。这表明了《复活》这部长篇小说所宣扬的正是《圣经》所倡导的博爱精神。

英美文学中,贯穿《圣经》仁慈、宽恕和博爱__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英美文学对《圣经》观念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人性原罪、上帝审判、神性救赎、道德完善、神圣之爱……要更全面地理解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的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以《圣经》为创作素材

“《圣经》虽不是文学书,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意义对于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新启示”。圣经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也是英美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由于《圣经》在英美享有广泛的读者,可以说,《圣经》中的 故事 和人物在英美国家是家喻户晓,作家引用或化用《圣经》 典故 叙事说理,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还可以丰富作品的涵义,深化主题。因此,英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引或化用《圣经》典故。

1.直接引用。

易辨认的是作家直接引用《圣经》的词句或人名作为自己作品的标题或人物名称,以便引起作品与《圣经》相对应的联系;或者直接引用《圣经》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如:怀特的《乘马车的人》小说题目即:出自《圣经•旧约》的《以西结书》,暗示了小说精神折磨和赎罪的主题;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乐》等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之一章;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从书名到故事情节都借用《圣经》中大卫王与逆子押沙龙的故事;戈尔丁的《塔顶》中的主人公牧师约塞林综合了亚当、该隐和撒当等三个圣经人物。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其题目便是摘引《旧约全书•传道书》之一章第五节中的一句话。这表明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和《圣经》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在作品主题、人物等方面具有同一结构。

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的重要作家中,自称“英国国教式的天主**”的T•S•艾略特较早提倡用“神话手法”来创作。而他的神话主要来源于《圣经》。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死亡与再生” 、“寻找圣杯”、“火与水”、“赎罪与救难”等《圣经》典故,挖掘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采用特殊手法化用。

有些英美作家并不直接引用《圣经》的典故,没有走完全蹈袭的道路,而是根据自己思想的表达,对《圣经》典故原型进行变形处理。英国文学史上有着古老的作品之一美誉的长诗《贝奥武夫》中就已谈到上帝,并说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该隐是《旧约全书•创世记》中的人物。他是上帝造出的之一个男人亚当和之一个女人夏娃的儿子。他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诱*了,因而成为世间之一个罪人。虽然《贝奥武夫》对《创世纪》的故事进行了变形处理,但说嗜血成性的格兰代尔是该隐的胄裔是合乎《圣经》精神的。

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主题也是《圣经》故事。不过同情革命的拜伦在《圣经》故事的运用方面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按照《圣经》的传统说法,该隐出于嫉妒,*死弟弟亚伯,因而上帝罚他到处流浪,成了丧家之犬。然而在拜伦的笔下,该隐的形象却迥然不同。该隐对上帝的善表示怀疑,对父母和弟弟卑躬屈膝地趋奉上帝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鄙夷。拜伦把魔鬼撒旦作为不畏 *** 、渴求自由的化身,并加以着意刻画,让他开导和激励该隐去反抗贪得无厌、暴戾恣睢的上帝。

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另一种 *** 是: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作家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和烘托作用。

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这类文学作品时,便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之一场里,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在法庭上以律师的身份出现,佯装驳斥巴萨尼奥提出变通法律的要求,让**的夏洛克在一片敌视的气氛中感到欣慰异常。

他情不自禁地欢呼道:“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这里莎士比亚就化用了一个《圣经》典故,《旧约全书•但尼尔记》说,但尼尔才智过人,判案如神。在法庭上孤立无援的夏洛克,在绝望中突然听到同情的声音,欣喜中称年轻的律师为但尼尔是很自然的。如果不理解莎士比亚的化用《圣经》的手法,对这一幕戏就很难理解通透。

总结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它更是一种思维、情感方式,它的观念和精神深远地影响了英美人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个体生命等问题的看法,使罪与罚、道德与上帝、生命与永恒、仁慈、自由、博爱、平等、良心……成为了英美文学创作基本的思想内容。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恰似《圣经》之于英美文学,就是冰山的基础同山巅的关系,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时一行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语词,后面都有丰富的《圣经》故事做支撑。

参考文献:

[1]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Ronald Gotle *** anet. al (ed.), New York, 1979.

[2] The Student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 Michigan, 1996.

[3]Boss Murfin Supryia M. ray(ed.)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ns. Bedford Books, New York, 1998.

[4]钱 青等:《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商务印书馆,1994。

[5]朱维之:《__文化》,上海书店,1992。

[6]郭海博、李 山:《圣经语典与妙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7]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艾略特:《__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9。

[10]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6.

《西方文论关键词》pdf****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电子书网盘**免费**阅读

链接:

提取码:JOBY  

书名:西方文论关键词

豆瓣评分:8.9

作者: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副标题: 之一卷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9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大型工具性理论图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书籍,书 *** 收录论文83篇,对每个关键用语均有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并且在力求梳理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创见。本书顺应了国内人文学科的发展需求,对20世纪发展起来的西方批评理论和文化理论正本清源,剖析深刻,同时,它也指涉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求变求新的各种欧美新潮流。

作者简介:

赵一凡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中载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恩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后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外国文学》副主编。

张中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张中能简介、张中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942385451@qq**,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获赞:120 | 收藏:14 | 发布时间:2024-05-21 01:29:39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liyan0123.com/20495.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