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运营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

来源:网友投稿 浏览数:2439 关注:97人


大家好,关于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法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直面难题,突破应用,找准方向,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从这三点出发,取得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成功。

直面难题

传统加工方式严重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贾振元团队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

民航客机结构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减少3%至4%;高铁每减重1%,其能耗可减少6%至7%……

对于“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装备领域来说,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有减轻重量,才能提高结构效率、提升装备性能。

为此,一场由“减重”而引发的先进材料之争早已蔓延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高端装备领域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装备性能越先进。”贾振元说。

然而,工艺技术的滞后难以支撑材料的创新运用,这让碳纤维复合材料一经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难题。贾振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传统加工只能采取手工方式,低质低效,加工构件极易出现毛刺、撕裂和分层等损伤,并且加工损伤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达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性能要求,严重制约了材料的推广应用。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虽然也曾较好地解决了若干航空航天企业复合材料构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加工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于工程中沿用的是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结构与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团队骨干高航说。

经过反复研讨,贾振元果断提出:“必须突破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和建立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从理论到工程同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论体系,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践上的难题倒逼贾振元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开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为此,团队加大材料、力学、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从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过程中彻底弄清楚加工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低损伤加工的原理和构件高性能的保证 *** 。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终于,贾振元团队在一系列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和加工损伤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切削理论的源头创新。

突破应用

贾振元团队尝试工艺创新,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国外大公司花费大量经费与时间,耗时耗力,后摸索出的经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不会告诉我们。”贾振元说,“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不可能实现”。

有了扎实的理论创新作后盾,再埋头钻研实践应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贾振元团队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损伤原理,在一个个螺旋槽切削刃上开出分屑槽,形成微齿,实现加工过程的“微元去除”;通过巧妙设计工具以及切削运动的配合,发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实现了表层纤维有效切断。此外,还研制出9个系列的制孔、铣削等刀具,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质加工,寿命高于进口刀具2倍至7倍,价格仅为1/6至1/4。

不仅如此,他们大胆尝试工艺创新,发明了在位随行加工 *** 、低应力柔性工装和随动除尘装置,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自2010年起,新研制的技术装备和刀具开始投入应用,使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由原来的厘米、毫米量级减至0.1毫米以内,实现了从无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损伤数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高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有一次,他带着学生鲍永杰到一家航空企业推广他们的刀具,企业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让刀具连续加工100个孔”的考题。师徒俩就在现场拿来复材板,实实在在地钻出100个孔,每个孔都很光滑,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如今,基础理论和加工技术双向护航,让一把把满载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某新型航天装备舱段,某飞行器构件异形深腔,某航空装备机翼结构中的大厚板边缘轮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机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机机身筒段复材/铝叠层验证件,高铁复材车身试验件……这些大国重器关键构件的加工难题都被贾振元团队一一攻克,为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型号研制、定型及批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功应用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和商飞等企业。

找准方向

贾振元团队认为,搞科研要加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企业需求拉动,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一条创新链

“做科研要找对路子。”这是贾振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刻苦的人很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道走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错了,你费大力气、绕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的难点在于弄清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由于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的因素非常复杂,加工产生损伤的形式多种多样,整个研究过程都充满挑战。”团队成员王福吉说,“无论是创建理论研究模型还是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工艺,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

此项技术发明从理论到实践,在研究方式与研究 *** 上获得了多个“首次”,持续创新贯穿于贾振元团队每位成员的研究过程。

“贾老师桌上总是放着各种关于复合材料的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相关研究生和教师一起探讨项目技术方案和存在的问题。”王福吉回忆道。

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的贾振元不忘初心,坚守在科研一线。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责任和压力有多大,“我甚至连吃饭时、睡觉前都在琢磨课题的研究”。

凝聚众力突破国家重大需求难题,这是贾振元团队一贯秉承的科研态度。贾振元告诉记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种意识来自他30多年坚持深入企业、服务生产一线的深切感悟,“我们工科教师如果单纯从学校角度搞研发,没有企业应用拉动,研究成果就很难‘落地’,可能撂荒在实验室里,没有形成生产力”。

大连理工大学怎么了

大连理工女生被撞身亡,肇事司机身份特殊,知情人*料或成关键

江城晚报

6天前 · 江城晚报官方账号

"你们有良心吗?你们没有孩子吗?你们要干什么?"王某霖的母亲在寒风中发泄着自己的愤怒。2020年12月30日,大连理工大学发生一起车*,致该校学生王某霖死亡。1月3日,王某霖的生前社交平台动态被曝光。

"下雪就开心"

2020年12月30日,在距离2021年元旦还有2天的日子里,大连下起了大雪,喜欢雪的王某霖拿出手机,将校园内的雪景拍成一段小视频,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并配文"下雪就开心"。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成为了她生前后一条动态。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因雪天路滑,大连理工大学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而这位不幸去世的学生正是王某霖。

事发当晚她的父母急忙赶到学校,面对女儿的不幸去世,王某霖的母亲情绪崩溃,要求严惩肇事者。

据了解,王某霖出生于1996年,去世时年仅24岁,本科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后以研究生之一名的成绩,考入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名研二的学生。在她的同学眼中,她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爱好旅游、有耐心、乐于助人。

据王某霖的同学透露,每次同学之间谁有烦心事都是之一个给她打 *** ,她都会耐心地听他们说完并劝导,而且她刚刚过完生日,他们送给她的包包和护手霜她都还没用就去世了。

从王某霖社交平台动态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实验过程中的"小插曲",偶尔会抱怨,但也懂得用美食来抚慰被学业折磨的身心。作为一位女孩子,她对篮球有极大的兴趣。每一届大连理工大学的"精英杯"球赛,她都会到场,并在观众席举着"加油"的牌子,为球员欢呼呐喊。

"永远是您的孩子呀"

同时,王某霖对自己的母校大连理工大学有着浓烈的爱。去年12月初,她还在考虑毕业是否留校,并多次在母校生日当天发文,称"祝我工生日快乐,永远是您的孩子呀。"

大连理工大学通报显示,涉事司机为该校教师。据此前媒体报道,涉事司机为该校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邹某。他曾担任过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5年期间,他曾担任大连工业大学校长,卸任后,重返大连理工大学教书。

知情人*料称,事发时邹某的车速高达70迈,然而校内的限速才20迈,当时由于雪天路滑,邹某的车失控,直接把王某霖撞飞。随后,她一动不动,连 *** 的声音都没有,估计是当场就没了生命体征。但此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大连理工大学学校**显示,12月3日,该校曾开展有关交通安全活动,对车辆超速、违停等行为进行严查,大力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事发后,该校多名学生在王某霖案发现场摆上了鲜花和蜡烛,来悼念逝去的她。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前途本应一片光明的王某霖因这场意外的车*,她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12月30日的大雪中。肇事司机也会因自己酿成的大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此事也为校园内交通安全敲响警钟。在校园内的车辆应减速慢行,尤其在天气恶劣时,更应谨慎驾驶,防止王某霖的悲剧再一次重演。

李志义的个人简介

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博士学科点点长,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所长。曾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主管本科生培养(含继续教育学院、城市学院),本科生招生与就业,研究生就业。

自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历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副主任、化工机械主任、化工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2006年8月至2014年12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

2014年12月任沈阳化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如何评价大连理工大学的邹积岩教授?

邹积岩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

从小的成绩就不错,高考以非常不错的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之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工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又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之后邹积岩又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在博士后毕业之后就在华中科技大学留校工作了。

邹积岩教授曾担任两所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他先是在大连理工大学担任校长助理、常务副院长、副校长等职,之后又调动到大连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人物经历:

1、教育经历

1978.2 —1982.1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系,本科;

1982.3 —1984.6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工研究所,硕士;

1984.11—1987.11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系,博士;

1987.12—1989.12 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博士后;

2、工作经历

1990.1 —1998.12 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副教授、教授(1993.5)、博士生导师(1994.11),系副主任(1996.9);

1990.8 —1991.1 美国加州杰宁公司真空开关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6.11—1997.5 澳大利亚国防大学,客座教授;

1998.5–-1998.8 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0.4 –2000.6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9.1—2010.9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1999.12-2002.1)、校长助理(2000.11)、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2.2);

2006年8月—2010年11月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2010年8月—2015年10月 大连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大连理工一研究生被本校老师撞后身亡,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据报道,2020年12月30日下午,大连理工大学一名教师在凌水主校区南门附近有朋路拐弯处撞死了一名女研究生,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愿逝者安息。那么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天气原因。据报道大连当日是雨雪天气,道路积雪结冰,不适宜车辆行驶,如果车辆没有更换为适宜雪天出行的雪地胎,那么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地理位置原因。事发地点是有朋路拐弯处,拐弯地段本就是事故多发地段,司机视野有盲点,而且具有很多不可控制因素,加上雨雪天气,视线模糊,这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3、车速原因。校内有指示牌明确标识在校内行车速度不能超过20迈,但据知情人*料,涉事司机车速达到了70迈,虽然这未经官方证实,但估计确有此事,要不然也不至于致死。学校本就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人员密集,流动性大,不像公共道路专供车辆行驶,有明确的红绿灯标识,因此在校内行车必须减速慢行,谨慎驾驶,但现在造成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很明显是涉事司机根本没有遵守行车规定,车速太快导致了这起严重事故的发生。

道路千万条,安全之一条。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都给予我们深痛的警示。不管是司机还是路人都要时刻谨记安全之一。我们在路上时常可以看到,有很多行人根本不管来往车辆情况,独自横穿马路;我们时常也可以看到伴随着一阵鸣笛一辆车飞奔而过的情形。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所以,交通安全,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942385451@qq**,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获赞:887 | 收藏:31 | 发布时间:2024-05-10 13:40:11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liyan0123.com/34831.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