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正文
储安平的介绍(储安平和章博钧说的是什么)

来源:网友投稿 浏览数:4399 关注:189人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文章目录:

一、储安平的介绍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招致当局不满,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二、储安平和章博钧说的是什么

储安平和章博钧说的是一胡风与储安平,曾被"著名"右派分子章伯钧预言为"历史人物"。储安平之所以位居"大右派"之列,与章伯钧等人"平起平坐",除了他发表"猖狂向党进攻"的"党天下"——《给提些意见》,引起"龙颜大怒"而对他"特别关照"之外,与他曾经担任过68天的《光明日报》总编辑也是大有关系的。否则,就他此前的身份和地位而言,作为一个只是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的小人物,显然是不可能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部部长、民盟**副主席。

三、新闻史上著名的失踪者储安平,都说了什么话

对于大陆的公众而言,如果说殷海光算是一个“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的话,那么,储安平则算是一个真正的失踪者了,不但思想史、新闻史上鲜有提及,他本人的生死至今都是一个谜,活不见人,死不见*。2015年5月19日,储安平的衣冠冢,落户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这里是储安平的故乡。由于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不仅*骨无还,骨灰无处可寻,甚至连逝者生前的衣物也无法找寻。据当地媒体报道,所谓“衣冠冢”,就是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至此,从1966年算起,失踪长达50年的储安平,终于有了可供凭吊追思之所。储安平,在1949年以前,作为著名的评论家,曾创办《观察》杂志,担任社长和主编。1949年以后,曾出任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反右运动开始后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文革中遭迫害,生死不明,至今未被**。对于储安平,《储安平传》作者韩戍曾高度评价:“独立创办《观察》周刊,**百余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主要的舆论阵地,开创了新闻史上着名的‘储安平时代’。”储安平的评论,主要是1949年以前发表在《客观》、《观察》杂志的政论,尤其是后者。学者张新颖认为这些文字“能体现储安平的信仰、思想、性格和工作作风”。学者谢泳在《储安平与<观察>》中曾如是评价储安平的评论:“作为时评,一般来讲,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不再抱有兴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只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才会重新翻检。但储安平的《观察》时评却好像是为今天而写的。”这些应该是对储安平评论的高评价,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打量那些文字,不禁抚卷长叹。万马齐喑的时代,文人报国的路径并不算多,傅斯年曾说,“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在“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的时期,储安平选择的是创办《观察》,以言论政。他在《观察》创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明确提出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基本立场,亮明了“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的态度。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储安平的真诚,乃至**上的理想化。他认为这些追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而像储安平这样旗帜鲜明摆明“无所偏倚”的,更为可贵。他写道:“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斗争的刊物。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我们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储安平在代表作《失败的统治》中指出:“作者以为***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维护其**的方法;只此一着,毁坏全局。”而这“一着”,就是“只知以加强‘**的控制’来维护其既得的**。”他给出的建议是:“20年的历史说明单靠消极的**控制维护不了既得的**;这条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一个执政的政党,必须以政绩来维护其既得的**。能如此,国家有利,党亦有利;否则,国家也许有前途,而党决决无前途。”包括《中国的时局》、《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大局浮动,**如火》、《一场烂污》、《评浦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第二个闻一多**万万制造不得》、《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在内的诸多名篇,读来沉重,也得以看到储安平所表现出对**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出于对**的调查研究和专注钻研。在专著《英国采风录》中,储安平对英国的王、后、国会、上院、下院、内阁、首相、大**、自由主义、种族等问题逐一剖析。名为“采风”,他关注的是,“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储安平的这本书完全算得上是《论英国的民主》。与其他评论名家相比,储安平或许更为纯粹一些。在抗争时期与其一起办报的冯英子评价说,他的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我们平时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储安平曾说,“我们的目的乃在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因为我们认为替国家培养这种‘种子’,就是替国家培养元气。”这回到了评论本身,评论有什么用?说到底,评论首先是要启蒙,观念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储安平才会在自己这个“公民读本”中,播撒自由思想的种子。储安平生于江苏宜兴,那座不大的小城,我已去过多次,作为“陶醉中国”的陶都,紫砂壶天下闻名,可惜已经看不到储安平的影子了,我一直试图在那里寻找储安平一生理想的起源,未果。下次去宜兴,倒可以去龙墅公墓,凭吊一下他的衣冠冢。时间虽老,理想仍在,而坚守理想的人,却失踪了。好在,自由思想的种子,随处可见。

获赞:394 | 收藏:63 | 发布时间:2024-05-16 10:14:05

原文链接:http://www.liyan0123.com/35602.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