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正文
羌族舞蹈(羌族舞蹈风格特点是什么?)

来源:网友投稿 浏览数:1763 关注:151人

大家好,近很多小伙伴在关注羌族舞蹈,以下是(www.liyan0123)小编整理的与羌族舞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羌族的6个传统民间舞蹈

“布兹拉”(羊皮鼓舞)流传于四川茂县、汶川、理县等地,是羌族在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该舞有独舞(羊皮鼓)、对舞(主祭释比持响盘,另一舞者持羊皮鼓)和集体舞(主祭释比持响盘,其他舞者持羊皮鼓)3种形式。为善终的老人举行葬礼时跳集体舞和对舞;为凶死的人驱鬼逐邪时由释比跳独舞。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释比”要头戴猴皮帽。

“克西格拉”(跳盔甲)是流传于茂县等地的为去世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行规模较大的葬礼时跳的男子舞蹈。这种舞蹈在古代是在厚葬阵亡将士的祭祀仪式上跳的。

“哈日”是羌族一种古老的男子集体舞,是古代羌民为抗御外敌或进行山寨之间械斗,在出征仪式上跳的。

“巴绒”是羌族的一种古老的礼仪歌舞。“巴绒”是羌语,意思就是“古老”。这种舞蹈无论在婚礼或迎送贵宾的喜事仪式上,还是在举行大型葬礼的忧事仪式上,舞蹈动作及程序都一样,只是在不同场合舞蹈时要唱不同情绪和内容的歌曲而已。

“萨朗”和“哟粗布”则是在传统节日、欢庆丰收、大型**、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羌族人围着篝火的自娱 舞蹈。

羌族舞蹈形式和特点

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 、祭祀 、礼俗 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 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特点:

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

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为突出。

羌族舞蹈风格特点是什么?

羌族舞蹈舞风古朴典雅,粗犷优美。主要分为自娱 舞蹈、祭祀 舞蹈、礼仪 舞蹈、** 舞蹈四类,基本动作较为一致而各具特色。自娱 舞蹈具代表 的舞种有“莎朗”和“席步蹴”,与节日、喜庆活动密切相关。

舞蹈,在羌族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放牧、盖房、收割等活动,羌族都会跳舞。舞蹈已经成为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羌族民间舞蹈由于其民族独有的宗教特点,多带有祭祀、祈福的活动目的。

种类:

猫舞

是属于农节期间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由巫师在祭祀中跳,是源于羌族古老民间舞蹈的一种。舞时双手做猫爪状,有单腿踮跳、双腿蹲跳、开胯甩腰踏步等动作,多模拟猫的动态,以灵活、短线条动作为主,独具特色。

跳叶隆

是由巫师绕着火塘跳的丧事舞蹈。巫师弓身弯腰拍手跳碎步,用脚尖踮地前行,两手前伸,颤抖不停,动作有神秘和恐惧色彩。它的某些舞姿类似猫舞。

跳麻龙

巫师在祈雨时所跳的舞蹈。舞者手持带把的龙头,龙身是用6.7米余长的粗麻绳做成。舞动龙头时,长麻绳盘旋飞舞,啪啪作响。其动作技巧难度大,舞步多采用以蹲跳为主的跳皮鼓的动作。巫师边跳边念祈雨的咒语。

羌族舞蹈主要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羌族舞蹈在民风习俗和群众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狩猎、盖房、治病等活动,羌族人民都要跳舞。从羌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出 羌族文化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汉族、藏族的渊源关系。那么你知道羌族舞蹈都有哪些形式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 、祭祀 、礼俗 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 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特点:

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

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为突出。

以上就是羌族舞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获赞:727 | 收藏:59 | 发布时间:2024-06-03 03:26:55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liyan0123.com/44095.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推荐阅读